张骥洲认为,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并非源自西方,在中国古老文化中都能找到依据。学生在学习国外学科知识、拓宽国际视野的同时,要保有中国灵魂,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。
选一门从来没想过会修读的课程。可以是音乐、戏剧、哲学甚至宗教的课程,以此丰富知识,可能会由此发现自己的潜能。孔子说“君子不弃”,意思是 一个有才能的人应博采众长,兼收并蓄,广泛涉猎。一位留学生在美国留学时,想成为一个国际法律师。但在大二下学期,她修读了一门莎士比亚戏剧课,却发现: “天啊!真的是太有意思了。”于是去修读了更多戏剧课,专业方向也随之改变,随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导演系学习。她现在是活跃在纽约百老汇歌剧圈的一名年轻 导演。如果当时没选那门课,她的人生会是另一种情景,潜能也不会被发现。
认真读老师布置的每一篇论文和每一本书。孔子说“知者不惑”,意为有渊博的知识,才不会心存疑惑。张骥洲留学时学习政治学专业。大二时他选读了 一门政治哲学课程,由此读了很多书,“突然明白什么叫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人类发展的进程。”他说,看书就像跟伟人交流。即将开始大学生活的学生,要在对的 时间,以对的心境,和一群对的人在一起,看很多书。
每周至少要去几次健身房,打几场球,或做一些其他运动。孔子说“勇者不惧”,意思是如果一个人非常勇猛,内心便不会有恐惧。美国的大学都有健身设施。学生留学期间要尝试以前没做过的运动。因为面对挑战,无论是课程还是未来工作的挑战,都需要强健的身体。
尽可能接触不同的人。孔子说“仁者不忧”。张骥洲在读大二时曾跟系主任去欧盟研究政治经济一体化。他们前五周住在马德里,后五周住在荷兰,中间 还在巴黎休了一周假。他也因此去了9个国家、12个城市。他背包去游历,去当地大学听课、听讲座。他说,出国读书期间会有很多这样的机会,和同学一起,或 在老师带领下,去一个不一样的地方,去学习、体会、了解这个世界,是一种很好的经历,会有特别的感悟。
在学习国外专业知识的同时不要忘记中文。国际化不代表回国后想要表达一个意思,却想不起中文怎么说,于是蹦出一个英文单词;国际化也不代表可以 拼写艰涩的英文单词,却在写中文时提笔忘字。国际化是想要传递英文意思时,可以用最精准的中文;要去传播最美的中文诗句和成语时,能找到传神的英文。这才是学贯中西。
链接:http://www.jyb.cn/world/cglx/201606/t20160630_663710.html